简介: 2月19日,洛阳市召开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动员会。这个城市雄心勃勃提出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和攻坚计划,称到未来三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力争收入达到800亿元。
图为焊接机器人在开创科技公司油缸生产线做工作演示
招工难、人力成本高企、产业结构转型等催生了工业机器人的新兴市场
本报记者 万军伟 文图
核心提示 | 用工荒、涨工资的这一持续上演的大片,在2014年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步入发展的拐点—工业机器人。
2月19日,洛阳市召开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动员会。这个城市雄心勃勃提出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和攻坚计划,称到未来三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力争收入达到800亿元。
就在两个多月前,工信部刚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力挺中国机器人产业“弯道超车”,使得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指导层面。
三年800亿,洛阳攻坚工业机器人
今年春节后,关于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话题,在洛阳逐渐升温。
不久前,洛阳市正式下发《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下称《计划》)。该计划称,2014年至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到2016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在装备制造业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超过30%;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实现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现有装备生产线智能化率超过30%。
“三个30%”目标的提出,立即在当地及业内引起强烈关注。记者注意到,在2012 年,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 亿元。
“发展工业机器人,是洛阳市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2月24日,洛阳市政府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早在今年1月份,在洛阳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2014年首次常务会议上,就研究并原则通过了这一《计划》和《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在当时的会议上,洛阳市有关领导提出,将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成为洛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基地、国际有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紧接着,洛阳市出台了扶持机器人产业的一系列政策,从税收优惠、招商引资、关键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相关企业进行政策鼓励。
本报记者注意到,使用洛阳市本土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产品的企业,销向市外的机器人相关制造企业均有奖励,新注册工业机器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还对引进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者、招来关键人才的企业、重大工业机器人建设项目等给予奖励、补贴或贷款贴息,并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
人口红利渐失催逼“机器换人”
洛阳关于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庞大计划的提出,恰逢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结构转型步入深水期的重要节点。
今年春节后,关于用工荒、招工难的话题,再次被频频聚焦。很多专家预测,中国在2014年前后会进入刘易斯拐点,其中的显著影响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会使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机械的需求会在今后几年大规模增长,2014年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形成生产力。今后几年,中国将把机器人生产力作为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调整最重要的支撑点。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院长邓效忠说,根据国际机器人工业联合会预测,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3.5万台,占全球总销量17%。
实际上,对于洛阳而言,此次提出工业机器人计划,还基于洛阳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洛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装备制造业又是洛阳市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在规模总量、创新能力、发展层次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到了产业改造提升的关键阶段。”洛阳市工信局局长娄卷明说,“比如,洛阳市装备制造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区域配套能力不强,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化水平较低。”
在娄卷明看来,这一产业现状,决定了洛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要以智能装备发展为重点,打造装备产业的升级版。
而对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不仅洛阳,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核心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全国展开。比如,重庆提出“机器人之都”计划,青岛提出北方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计划,杭州、广州、东莞等城市纷纷提出“机器换人”计划。
“由于目前国内各地智能装备产业大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差距相对较小,这就意味着谁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洛阳市政府一位人士说。
正因此,洛阳市将工业机器人放在了重中之重,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强力推进这一行动计划。
部分企业推广有难度,但这是大势
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及效率如何?市场接受度又如何?
在洛阳市正式提出发展机器人产业计划之前,部分企业已经先行尝试。
“春节后我们公司已经收到了四五台订单,还有很多意向客户正在洽谈。”2月25日,一拖(洛阳)开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科峰告诉本报记者。
2013年11月,一拖(洛阳)开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机器人标准起草成员单位—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州数控公司委托开创科技公司作为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机器人推广的总代理,开创科技公司为广州数控公司机器人关键机械部件提供加工服务和生产线开发服务。据称,单在一拖集团,未来三到五年,有望引入机器人3000台,以提升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简单地说,机器人产业分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两部分,好比智能手机,不仅要有裸机,还要有应用软件。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系统集成,提升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水平。”关科峰说。
不过,关科峰坦承,在与部分中小企业的接触中,不少企业还有顾虑。眼下要大面积推广,还有难度。“但这是大势。”关科峰说。
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认为,不同工种机器人,替换的岗位不同,节省的劳动力也有差别,对于投入和产出,很难做出一个标准化的计算,投入收回期也不同。
在关科峰看来,比如有些企业的冲压工种,需要四个人工,而用机器人的话,一个人就够了。按照较为简单的机器人近20万元算,最快5年可以收回成本。
2月20日,在位于中牟的河南欧帕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孙永强告诉记者,该公司的码垛机器人目前供不应求。
“在建筑材料公司,如果用人工码坯的话,一条生产线一个班30个人,但用机器人机械手后,只需三个人,投入一个机器,半年即可回收。”孙永强说,“而且成品率由93%提高到接近100%,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机器人的主要优势就是吃苦耐劳、标准化作业,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那些脏、累、苦或简单枯燥的重复性工作最适合它们。”
事实上,在本报记者接触的不少大企业中,已具备对机器人较高的接受和认知度。
“我给公司内部的指导原则是,能用机器的地方,尽量少用人工。”省内一家大型肉类企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坦承,“工人工资越来越高,而且管理难度很大。但是用机器人,一次投入非常省事,而且工作效率和产品精细度大大提高。”
在蒙牛乳业(焦作)公司,机器人设备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04年,中国第一个挤奶机器人便落户蒙牛,开辟了乳业“机器人时代”的先河。本报记者了解到,从原奶进入车间,到消毒、生产、灌装,再到装箱、进入立体库、出货……整个过程仅需5分钟。
行业处起步期,成本和性能是难题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河南要发展机器人,必须突破成本、产品性能和关键设备等难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80%还是由跨国公司占有,主要是ABB、FANUC、安川和KUKA四大企业。国内市场目前自主品牌,市场占比大约不超过5%。
“国产机器人去年全国总共也就卖了几千台。”洛阳市一位做机器人销售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客户更关注的是成本和产品的稳定性,而这也是国内企业的短板。”
“由于我国在基础工业上的落后,使得关键零部件在精度、成本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造成我国企业并不自己生产机器人,而主要是通过对从国外采购的机器人进行系统集成,实现下游应用为主。”洛阳市一位业内人士说。
不过,从工信部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到洛阳市的攻坚计划,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对国产机器人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进。而洛阳也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机器人专用薄壁轴承、18500 吨油压机、全数字智能化六辊宽幅铝带冷轧机、智能化超薄电子玻璃生产线、大功率动力换挡拖拉机等一批长期受制于国外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智能装备在洛阳市率先研发成功。在自动化控制、光机电一体化综合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等领域,有中信重工、一拖集团、中重自动化、轴研科技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但显然,从成本和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洛阳发展机器人产业,还有待市场检验。
- 标签
- 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