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产生原因分析
1、 麻面
麻面是结构构构件表面上呈现无数的小凹点,而无钢筋暴露现象。这类缺陷一般是由于模板润湿不够,不严密,捣固时发生漏浆,或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以及捣固后没有很好养护而产生。
2、露筋
露筋是钢筋暴露在混凝土外面。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浇筑时垫块位移,钢筋紧贴模板,以致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不够所造成。有时也因保护层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吸水过
多造成掉角而露筋。
3、蜂窝
蜂窝是结构构件中形成有蜂窝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材料配合比不准确(浆少、石子多),或搅拌不均,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或浇筑方法不当,或捣固不足以及模板严重漏浆等原因存在。
4、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存在着空隙,局部地或全部地没有混凝土。这种现象主要由于混凝土捣空,砂浆严重分离,石子成堆,砂子和水泥分离而产生。另外,混凝土受冻,泥块杂物掺入等等,都会形成孔洞事故。
5、缝隙及夹层
缝隙和薄夹层是将结构分隔成几个不相连的部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内部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温度缝和收缩缝,以及
混凝土内有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6、缺棱掉角
缺棱掉角是指梁、柱、墙板和孔洞处直角边上的混凝土局部残损掉落。产生原因主要是:(1)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充分湿润,造成棱角处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 去,水化不充分,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损坏。
(2)拆模过早或拆模后保护不好造成棱角损坏。
7、裂缝
结构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外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引起的裂缝、由变形(包括温度与湿度变化及不均匀沉陷等产生的变形)引起的裂缝和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不善引起的裂缝。
8、混凝土强度不足
产生混凝土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搅拌、 现场浇捣和养护四个方面造成的。
配合比设计方面
有时不能及时测定水泥的实际活性,影响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正确性;另外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时选用不当;外加剂用量控制不准,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搅拌方面
任意增加用水量;配合比以重量折合体积比造成称料不准;搅拌时颠倒加料顺序及搅拌时间过短等,造成搅拌不均匀,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现场浇捣方面
主要是施工中振捣不实及发现混凝土有离析现象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
养护方面
主要是不按规定的方法、时间,对混凝土进行妥善的养护,以致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
三、混凝土质量缺陷的防治和处理
1、 表面抹浆修补
(1)对于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露石的混凝土表面,主要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可用1:2~1:2.5水泥砂浆抹面修整。在抹砂浆前,须用钢丝刷或加压力的水清洗润湿,抹浆初凝后要加强养护工作。
(2)对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可将裂缝处加以冲洗,用水泥浆抹补。如果裂缝开裂较大较深时,应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裂缝方向凿成深15~20毫米、宽为100~200毫米的V型凹槽,扫净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净浆一度,然后用1:2~1:2.5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总厚度控制 在10~20毫米左右,并压实抹光。
2、细石混凝土填补
(1)当蜂窝比较严重或露筋较深时,应除掉附近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粒,用清水洗刷干净并充分润湿后,再用比原强度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2)对孔洞事故的补强,可在旧混凝土表面采用处理施工缝的方法处理,将孔洞处疏松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剔凿掉,孔洞顶部要凿成斜面,避免形成死角,然后用水刷洗干净,保持湿润24h后,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5以内,分层捣实,以免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出现裂缝。
混凝土工程施工包括配料、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施工过程。各个施工过程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任一施工过程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终质量。项目部通过加强对各个过程的管理,并层层落实责任制,来确保砼工程质量
粘钢加固技术 :是通过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贴到混凝土构件表面上,从而提高结构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粘钢加固是现在运用较为广泛、成熟的一种加固方法,已有相应的规范。 特点: 具有抗弯、抗拉、抗剪、抗压等特点;适用范围:适用于梁、板正、负弯矩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加固,可直接提高承载力。粘碳纤维加固:是采用配套粘接材料,将碳纤维材料粘贴到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一种加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