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日,广州市政协十二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打造广州特色的珠江景观带这一主题积极协商、建言、献策,审议通过了《生态优先、科学谋划,打造广州特色的珠江景观带——关于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景观带建设的若干建议》议政报告(以下简称“议政报告”),将以建议案的形式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推动“一江两岸三带”珠江景观带建设。
近日,广州市政协十二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打造广州特色的珠江景观带这一主题积极协商、建言、献策,审议通过了《生态优先、科学谋划,打造广州特色的珠江景观带——关于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景观带建设的若干建议》议政报告(以下简称“议政报告”),将以建议案的形式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推动“一江两岸三带”珠江景观带建设。
打造“一江两岸三带”,是市委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进这项工作,市委确定把在政协开展“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景观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列入今年《政治协商计划》。调研工作由市政协党组副书记陈明德带队、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调研了18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区,召开座谈会13场次,组织委员、专家研讨座谈80多人次;经实地考察和多次讨论修改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常委会审议。
市政协议政报告指出,推进珠江景观带建设、打造“精品珠江”,应避免重蹈过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覆辙。应该将生态优先理念和生态提升功能贯彻到“一江两岸三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议政报告认为,珠江景观带建设现状是成绩与问题并存。
一是规划全面翔实,稳步落实面临挑战,但公众参与机制不足、点面结合研究不够。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压力大,环境欠账问题突出。包括水、气、声等环境离珠江景观带建设的内在要求仍有差距。
三是生态格局具备了“山、水、城、田、海”5要素,但生态格局屡有破坏。在用地供需矛盾、生态空间碎片化、生态承载等方面形势严峻。
四是文化历史悠久,特色知名景观不突出。广州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然而在珠江带景观上却是乏善可陈,缺乏高辨识度的景观。
建议:
明确生态优先 打造特色景观联合体
议政报告对打造广州特色的珠江景观带提出六点建议:
建议一:
生态优先,科学谋划
坚持生态优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强化评价考核,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行全过程考核。尤其是对建成的景观开展后评价,检查规划落实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方方面面。
建议二:
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珠江景观带建设方案》优化实施
在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搭建公众政策参与空间,在重大决策前期就引入公众参与,加大培育和扶持社会环保公益机构和民间环保专家咨询机构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参与决策咨询。景观区建成后作为公益设施对公众开放使用。
建议三:
坚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强化城市环境保护的约束性,逐步实现青山绿水
严守“生态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的“三条铁线”不动摇。开展水、气、声等专项环境整治行动。坚守水源保护区生态红线。以景观带建设为契机,带动全市水环境得到根本的好转。
建议四:
科学收储土地,优化生态空间管控
加强从化、增城北部的生态屏障区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由中心城区向生态赤字较低的增城、番禺、南沙等地区适度扩散,实现生态均衡。建立完善配套的定期监测评估体系,综合识别广州市生态功能重要区、敏感区以及脆弱区,结合限制开发区等保护区域分布,景观带建设应明确管控区边界和范围。
建议五:
挖掘传承历史文脉,建设广州特色景观
串珠成链,打造特色景观联合体。可将越秀公园、五羊雕塑、西关大屋、沙面建筑群、大元帅府、海心沙、广州塔、海珠湿地串成一线,通过陆路和水路交通连接,构筑城市慢生活空间,使得珠江可以夜游赏灯光,日游品文化。
建议六:
组织保障多管齐下,确保景观建设稳步推进
明确专项财政规划,确保专款专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景观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等上级机构的专项奖励资金支持,推动专项整治工作落地。借鉴巴黎塞纳河建设经验,建立多级法规对景观带建设的各方面做出详细的限定,确保景观建设政策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
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 广州日报),作者(廖靖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标签
- 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