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史建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江苏省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苏州市房地产业商会会长、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总裁同学会执行主席……
史建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江苏省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苏州市房地产业商会会长、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总裁同学会执行主席、苏州市姑苏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高级策划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
(一)苏州园林是古城的底蕴和魅力,是城市灵魂,也是古城明珠。
晚报会客厅:上世纪九十年代,您参与了苏州古城区多个街坊的改造,二十年过去,这些街坊已经成为古城风貌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续的老街立面改造——粉墙黛瓦的城市形象,对保持苏州城市风貌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史建华:我从东南大学民建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苏州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建设的战线上工作,直到现在。1993年,我参与了桐芳巷小区的实施,当时它是建设部首批旧城改造试点工程项目。从几个著名的街坊改造,到今天的现代古典园林,不管是从专业、感情,还是经验、体会,我在这个领域确实有很多的实践体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实践,为苏州城市风貌传承做了有成效的探索,包括我的企业也同样在古城保护一线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实践。
苏州的古建筑中,我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古民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房子,这是苏州古城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要谈园林也必然离不开老房子。包括从前的园林,其实就是民居的延伸。
晚报会客厅:所以说在苏州,民居与园林有一种一脉相承的联系?
史建华:我们可以这样说,苏州古典园林就是一个结合了自然又非常精致的人文居所。实际上在建造之初,园林的功能主要是居住,随后造园者把精致的自然,通过人工的营造慢慢引进,然后再在里面植入文化,营造出了一种精致且有诗意的生活——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苏州古典园林。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八集纪录片《园林》,它提出的概念是“长城之内皆花园”,这个概念有点大,而且这部纪录片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在讲皇家园林。我的实践在苏州,所以我的主要研究与参照对象是苏州园林。
刚刚你说住宅构成了苏州这座城市的风貌,其实更具体地说起来,应该是园林为我们苏州勾画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风貌,也演绎了一部分非常经典的作品。
苏州园林非常能够体现苏州这座城市的底蕴,它自然又精致,还有深刻的人文,特别是人文的部分尤其值得彰显。
这些年我看了很多对苏州园林的讨论,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我认为苏州园林确实是值得我们苏州人骄傲的,它们是非常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还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给予今天的人们。我感觉,面对这样一块瑰宝,我们有理由保护它、呵护它,使它代代相传,但真正要保护的是它的核心、技术和特色,因此我认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晚报会客厅:传承的意思,就是要在苏州建造更多的园林吗?
史建华:历史上苏州园林不是为了参观而建造的,它不是博物馆也不是艺术馆,而是人们的居所。当然到了今天,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景点,虽然被更好地保护起来了,但这仅仅是保护,而不是传承。
城市化进程使然,今天要在苏州古城区再出现拙政园这样一个园子,可能性也许不大,但是新园林还是有一席之地。即使是在高楼鳞次栉比的今天,苏州仍然是一种园林式的存在——苏州园林应该成为我们古城保护中的一个风貌与亮点,也完全可以在城市化发展中有一个新面貌出现——这是我对传承保护的理解。
(二)苏州园林的低调之心
晚报会客厅: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建筑样式的参照与表达吗?
史建华:所以今天我们要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传承什么,另一个是如何传承。
为什么苏州园林建筑会越来越少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不太可能有低密度住宅用地大量的上市;二、周边环境及周围的建筑很难与其相匹配;三、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对园林的使用功能不到位,仅供观赏;四、传统技艺继承出现问题,导致能工巧匠越来越少,将他们聚集起来造园就更加困难。所以要建造得既有观赏功能又有使用价值,更是难上加难。
前段时间你们晚报的姑苏讲堂开设园林专题,我看了好几篇,讲的内容很多、很透彻、很有意境,也很有文化。苏州园林最核心的三个部分:住宅、景观、人文意境,现在通常谈得比较多的都是最后一部分,比如楹联匾额、砖雕木雕这一类。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他在园林里触景生情,留下的便是意境;然而到了今天,人们走到一个园子里去,无论看到什么,第一个想法都是,这个地方功能是什么?这就是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从我的实践来看,使用功能与景观功能,应该是构成现代园林的两个要点,至于人文部分,这应该与园林拥有者的使用有关了。
我认为苏州园林的传承,当然是要传承其中最精髓的部分。最近外地有一个楼盘请我去参观,说是融入了苏州园林,可是我看了一下宣传片,就是在高楼大厦的下面,挖了一个池塘,点缀了一些含有中式建筑元素的构件。我认为这是现代人对于园林的误解,也是非常皮毛的认识与见解,什么是苏州园林,他的精髓又是什么。
苏州园林精髓可以归纳为三个词:内敛、内涵、内秀,简单六字。
晚报会客厅:所以这六个字一直挂在您的办公室里。
史建华:这六个字我题得最早,办公室里挂着的则是我尊敬的老师罗哲文为我题的,我和好几个一线实践者都是他的关门弟子嘛。
晚报会客厅:内敛、内涵、内秀。原来高调的苏州园林从来都是带着一颗低调的心。
史建华:是啊。苏州园林内敛,从外面看,高高的围墙小小的门。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苏州园林的一个特点:这是一个私密的空间。最典型的就是留园,三十五亩大的一个园子,你看它就是一个小小的门脸,人们站在门外根本想象不到里面是如此的别有洞天——这就是园子主人的姿态,我不愿意你看到我,我也安于围墙之内的生活。还有一点,就是要在城区闹中取静的地方,而且小巷深深。为什么是小巷深深?因为围墙高嘛。
苏州园林是由主人与工匠一起做起来的,所以最淋漓尽致反映的,是主人的思想,不是工匠的。以前没有设计师,工头来了,主人画一个草图,这是概貌。慢慢做大了,才有设计师产生。园主人之中,有文人墨客,也有退隐的达官贵人,就是退了休的官和赚了钱的商人,他们到苏州养老,不想再被招惹,所以他们的园子与北方那些意在彰显的园子完全不同。
再说内涵。由于园林的主人都是文化人、做官的人,或者是做了生意的商人,所以他们园子里的砖雕木雕也好,楹联匾额也罢,其中必然会体现一些诉求,体现一些主人的思想和理念。最常见的是家训,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去,光耀门楣;也有描绘景色的句子,这是体现主人情趣与审美的一个载体。说到砖雕木雕,也是一种艺术手段,旧时苏州的大户人家都有砖雕门楼,它集聚主人思想,又是所在阶层或富裕程度的一个体现。
最后说内秀。这是我们苏州园林的精华与最大特点:将自然囿于方寸之间。在这高高的围墙之内,园主人他每天做什么事情?因为他已经把自然的精华都放在了自己的园子里,所以他每天都可以在里面修身养性。我们苏州有句话,假山假水城中园,一个小小的园子,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叠山理水植树种花,可以看到无限的大。同时,由于我们的园主人又都是一些见过世面的人,胸中有丘壑,也有非常成熟的想法,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和工匠一起营造出满园春色。但这样的满园春色又与北方园林不同,苏州园林讲究层次感,近景中景远景,不大的园子里,也可以做到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处处是景。造园,就是要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自然,所以我想这一定是有眼光的园主人与能工巧匠联手合作的不朽之作。
晚报会客厅:如此反复雕琢,这种造园模式看起来效率很低,不过每个园林都可以做到独一无二。
史建华:当时不像现在。你看我们现在搞建筑搞房地产,都是很专业的团队在运作,项目计划拿出来之前还要做市场调研。以前修一个园林,主人每天都要到现场来看,因为他们交给工匠的也就一张草图,每一天的工序,都是慢慢商榷、议定、乃至磨合出来,所以这样的组合造园,最后的作品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也不要担心效率慢,他们有的是时间精力,而且确实这样反复推敲的话,做出来的东西也比较精致。
不知道你看纪录片《园林》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皇家园林都是气势恢宏,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是以精致取胜。
(三)苏州不能永远只守着那么几座园林
晚报会客厅:但是再要和以前那样,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
史建华:如今城市化发展迅速,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到处营造苏州园林;即使要营造,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以前我们苏州有个别称叫做“园林城市”,在14.2平方公里范围内,园林的密度如此之高,世所罕见。现在我们的城市里搞了很多绿地,也有公园,但是公园和园林还是不一样的,前面说过,园林是有围墙的园子。
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中还没有生命力?我觉得是有的。现在土地紧张,随着规划和建筑格局的改变,我们确实应该有所相应的改变。首先,因为受到种种限制我们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大面积营造园林。其次,由于周边建筑的高度原因,新建园林的私密性也许得不到保证了,然而私密性是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特征。我的想法是,如果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我们还是可以建造大小不等的苏州园林。比如说,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周边没有太高的建筑,或者说可以隔离出来,那么也许是可以尝试一下,建一个园林。
晚报会客厅: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我们古城区,也可以尝试因地制宜、见缝插针这样的,再建一些园林?
史建华:在老城区进行街区改造,本身容积率不能太高,所以我认为可以恢复建设一批苏州园林。园林是苏州这座城市的象征,园林城市的形象,不能只靠那些历史名园来树立,这样也不丰满。苏州园林以前都是古民居,历史上苏州有一千多处园林,现在大概留存280多处,但其中有一些里面已经比较乱了,但我觉得有一些是可以经过修复,然后恢复为园林的。除了古城区,其实城乡结合部也是不错的考虑,这些地方可能土地没那么紧张。我们要兴建的,是在传承精髓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古典园林。
(四)现代古典园林的全新探索
晚报会客厅:在哪些地方进行创新?创新之后的园林还是园林吗?
史建华:创新,就要让它们的功能圆满起来,赋予现代意义。举个例子,现在你要去留园游览,你会觉得感觉很好,可是如果让你在里面生活,会有很多不方便与不适应。古人使用的书房、厅堂等,与现代人所需要的功能已经不一致了。还有,现在的家庭结构也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大户人家之中三妻四妾子女众多,所以厢房、小姐楼这种特别多。现在你再要建造一个园林用来居住,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厢房,因为我们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有可能需要更多其他空间满足生活的多层次需要,这其实也是人类住宅史上的递进与变化。总之,要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思路。
在过去几年,我们做了几个现代古典园林,得到了建设部颁发的创新奖。这几个园林,现在都是企业的对外窗口,不仅提供园林文化的体验,而且还可以提供会议、用餐、休闲等功能。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形象展示平台。
换句话说,既往印象中的苏州园林只能观赏,不能使用,但我们建的这些,可以在使用中观赏,把功能和景观融合在一起。
晚报会客厅:创新之后的园林强化了使用功能。
史建华:使用功能、景观功能的价值都要提升。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景观价值是前面讲到的精髓部分,也是要体现在这些现代古典园林之中的。使用功能,我们会根据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逐步提升。做到历史和现代交融,特色与功能的结合,既有风貌特色,又有使用功能,我认为也是完全可以的。我们也在这个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进行各种提升。这几个园子如果能够推广出去,我相信对于现代古典园林的传承,能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晚报会客厅:这几个现代古典园林,营建的初衷是企业方面要求定制,还是您给他们的建议?
史建华:主要是我们给他们的建议,也有企业有这样的想法。苏州园林再好,我不可能复制一模一样的一个出来,但因很多人都爱苏州园林,我就有了建一座兼具使用功能的苏州园林的想法。
我们为吴江一家企业就建造了这样一座园林。这家企业在全国各地有好几家工厂,每年这些企业都要回总部开会,另外同时也有很多兄弟企业过来考察学习。外地来的人都感觉非常稀奇,在吴江乡下的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一座苏州园林呢,而且还能在里面开会,聚会,展示。这家企业的老总告诉我,园林建成使用之后,企业的销售额也增加了不少——是不是园林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客户?也许真有这么一个园林效应吧,呵呵。
晚报会客厅:以前的园林都是工匠与园主人一起琢磨出来的,到了今天,终于可以有一个造园团队承包掉了。
史建华:以前造一个园林,几个匠人就可以解决掉了,但是现在不同。现在挖一个水池,还要牵涉方方面面,净化、防水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必须专业。到屋舍部分,弱电安防之类也很复杂,而这些问题在从前都是不存在的。专业团队的好处,就是可以多工种一起工作,哪怕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现在我们还创立了“一站式”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由我们来帮助解决。
晚报会客厅:在这样的空间内要完成复杂的工艺,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吧?建园子,不仅外部景观做好,还要把室内装潢一起做好?
史建华:是的。就是说,我们是一体化的,而且可以较短的时间内,比如说一年左右全部完工。
我要有一个工期的保证,因为工序繁复,必须做到繁而不乱,比如荷花池好了,就要开始种树;木作结束,就要开始油漆入场。什么时候做哪一步,从前造园是比较随意的,所以往往做一个园子都要好几年,甚至要从爷爷辈一直修到孙子辈,想法在变,方案在变,好不容易方案敲定了,具体落实到材料的选择或工序的开展,又是一个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说,再要以那样一个速度来营建现代古典园林,现代人是没有这个耐心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这个时候交给专业团队,他们在工种等方面都可以协调,效率就完全不一样了。
晚报会客厅:所以说“一体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
史建华:我长期从事实践工作,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全部问题就是,把一个可操作的想法,变为现实,使得美好的目标成为可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大的地方多做一点,小的地方少做一点。苏州园林有个什么特点呢,大到几十亩地,小可以小到半亩天地,在这一方天地中,哪怕蟹眼天井,只要有一点光,都可以在有限的风景里创造出无限的风景。你比如说盆景,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极致,这也可以讲是文化的魅力。
我也看过一些园子,做得非常好,但是耗时太久。但是,速成的也不行,有些概念会被轻率使用。真正的苏州园林必须因地制宜,树木花草,楼台亭阁,假山假水,布局都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决定。每个园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巧夺天工。
(五)作品与产品
晚报会客厅:可是作为企业,以使用功能突出而存在的现代古典园林,是不是居住功能还没有被放大出来?
史建华:我们也做过中式别墅项目,那种就是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在那样的项目里,每个单元的面积都是受到限制的现代园林,另外,她的受众面没有企业园林的影响大,各有特点吧。
现在讲传承,实际上传承的任务也是比较艰巨的,传承之外,身为企业还要寻找市场需求。现在我们做事情通常要从两方面考虑,从社会层面,也要从市场的层面,我有很多产品都做成了作品,可我毕竟是做企业的,这方面要权衡。
晚报会客厅:好的产品成为作品,好像也很顺理成章。
史建华:以前建造留园的能工巧匠也一定想不到这个园子可以留存这么久并且赫赫有名,我当然也希望我们做的园林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
其实产品和作品应该是两个概念。产品就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计制作出来的,但作品不同,有一种主观上的创作动机,也有很多文化的因素在里面。当然,能把作品变成产品,这是最好的。但是作品不一定能成为产品,因为它未必是市场欢迎的项目。产品,必须是以市场需求作为第一要素。
作品与产品,价值是不等同,现在我只能介于这两者中间努力取得平衡,做自己理想中的园子,同时兼顾市场需求。
晚报会客厅:在日本,普通住户也可以请建筑设计师设计屋宅,而我们只能住开发商提供的房子,最多在甲乙丙丁之间进行比较与选择。
史建华:其实现在对园林、古建有深刻认识的人也不多,有部分建造商对于古建的认识尚不清晰,只是把皮毛、形象作为本质。所以我们应该传承的是精髓,所谓的精髓,就是在有形无形之间那种强烈的特征体现,我们能做就做,不要动不动讲规模,哪怕再小,也要体现苏州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
另外对精髓的理解,不是说要把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做成五星级标准。苏州园林的精致还表现在自然的基础上,不是五星级那种奢华之气,而是更多地体现出自然人文意境。
晚报会客厅:理想中的园子应该是怎样的?
史建华:能够建一个苏州园林并在其中生活,这是最理想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矛盾。你比方说,生活中讲究人文意境的人,未必住得上这样的园子。我作为企业,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上升到更高层面的话,必须社会一起来关注。
现在很多事情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完全市场化的。比如地方产业,具有民族精神的产业就不能完全市场化。如果像现代古典园林这样的园子推出多一些,我认为对苏州“园林城市”的形象是有影响力的,某种程度上影响力就是生产力。所以,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我经常会请人来我们这里聚会,其实就是请大家来体验这样的苏式生活。我们苏州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古今皆然。现在人们只看GDP,看数据说话,可是苏州的魅力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理解呢?在大量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发扬上,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而在挖掘历史和现代的衔接上更是不够。
苏州园林是由园主人与能工巧匠合作的作品,两者结合,不能过于强调能工巧匠的作用,因为它的主要气质还是园主人营造的。以前的园主人绝对是下了功夫的,所以他们能慢慢堆砌出一个理想的人文意境,说到底,都是文化底蕴在起作用。
晚报会客厅:苏州的文化底蕴还能挖掘更深。
史建华:苏州现在三区合一其实对古城区的保护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现实条件,现在市委市政府对古城保护的思路非常清楚,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把氛围和条件创造好。在这样的前提下,社会参与的热情也会更高,实施效果会更好。我是政协委员,这些年我也写了很多提案,呼吁政府重视苏州古城保护,从各个方面来关注、保护古城。现在政府比较关心民生,和民众的直接呼声。未来的苏州城市形象,风貌特色,居住生活,能否形成魅力和吸引力,并最终成为苏州人的自豪感,幸福感?这些也许都是苏州人心底的期盼。
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 苏州新闻网),作者(褚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