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可持续发展观涉及到资源、环境、建设、发展的平衡关系。这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以生态学的系统观为指导、以人的智力资源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已然兴起。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加上社会变革,把变革视为实现增长的手段,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到60 年代末,这种认识提高到“要把增长和发展两个概念区别开来”,除了经济增长,还必须同时注意发展的社会效果;进入70年代,人们则越发关心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关心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求得发展;渐渐地,如今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观涉及到资源、环境、建设、发展的平衡关系。这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以生态学的系统观为指导、以人的智力资源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已然兴起。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宏观角度看,是关于人类和自然与人类内部的和谐,寻求一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生产的新体系作为全球目标,努力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必须由人们有意识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在建设过程中要消耗世界能源的50%、消费工业材料的 40%。因此,建筑行业是主要的消费行业、亦可能成为主要的污染制造者。奥运会(夏季或冬季)是全世界人民的盛大节日,对于承办国家和城市来说,更是消耗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事件,并对城市、社会以及整体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为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奥委会”)在举办奥运会的目标上,最早仅将“体育”和“文化”二者相提并论,近年来则增加了“环境”的因素。
国际奥委会曾提出,对于奥运会设施来说,至少满足三点标准:即注重废弃物和水的处理、注意资源利用、最大可能地利用可再生和重复使用的资源。
1994年在挪威利勒哈默尔举行的冬奥会提出 “绿色奥运”的口号,使其成为奥运史上值得纪念的一页。其关键内容包括五点:一是通过奥运会加强社会对环境的关心,特别是有关动植物的保护。二是奥运会设施的开发应有利于环境,如组委会规定建筑高度不得超过森林的高度;建设滑冰场地不能破坏森林;必须砍伐的树木要收取罚金。三是各项开发必须从社会的视角加以考虑。奥运设施是社会资本的贮存,作为一种投资要明确其赛后利用。四是在决定各设施的规模和观众数量时,要充分参考当地人口数量,不能只顾一时使用而为赛后带来负担。五是比赛的管理方要表现出重视环境的立场,如会场内的食品和饮料容器均限定使用可再生材料,垃圾收集和清扫场地的清洗剂等尽量做到“环境友好”等。
这种做法得到了国际建协体育工作组负责人格伦特·约翰的肯定。他极度提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认为“应在健康的环境中,让健康的人们使用健康的建筑”,并进一步强调奥委会对于申办奥运会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即在建设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材料;用水量要比目前的建筑用水量少一半;洗澡和洗碗水的绝大部分要重复利用于农业。
从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之后历届奥运会中愈发突出。1998年2月,日本举办的长野冬奥会便深刻植入这一理念。虽然至今已过去17年,但其仍可作为7年后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借鉴。
长野位于东京以西、几乎是日本本土的中心。这是一座拥有36万居民、城市面积404平方公里的城市,也是当地行政和经济中心。长野冬奥会共有72个国家的3500名运动员参加,144万各国客人到访。所有比赛和附属设施都设置在60公里半径范围之内。组委会把大会目标定为“促进儿童参与、与美好自然共存、实现和平与友好”的盛典,举办一届简朴、充满好客气氛和使用高技术的奥运会。
因此,在体育比赛设施的设计方面,除考虑公共设施的便利性、耐久性、经济性、抗灾性和地区性之外,设计者还要考虑保护自然环境、与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对有关的设施加以整备。具体说,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协调,包括制冰设施不使用氟利昂以保护臭氧层;施工现场的表土、巨石、树木等都以最自然的方式利用;尽量减少树木砍伐,必须砍伐时须选择适合的幼苗加以栽植,移植湿地性植物以求恢复自然面貌;保护小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是注重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利用地下水并在构筑冷暖机房、融雪等系统之时,将使用过的水还原至地下;原有建筑的混凝土废弃物等加工成碎石加以利用;基础施工时所产生的余土尽量回收利用。
三是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包括在用地内设置滞水区,使雨水自然渗透;考虑周围住宅现状,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将体育设施周围作为公园加以整备,以创造宽裕的空间。
长野冬奥会组委会(简称“长野奥组委”)认为冬奥会带给城市基础设施和高速道路、新干线、地下管线、城市网络等在短时间内的实现,给城市面貌与城市更新带来巨大影响,经济效果显著。此外,长野奥组委还认为,市民借此将充分认识和平、自然的重要意义;通过志愿者活动,更可唤起人们的自觉意识。冬奥会留下的硬件和软件,都成为了城市最宝贵的遗产。
当然,长野冬奥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小城市、大设施”的问题。尽管东道主称“将来可举办亚洲冬季运动会”,但解释略显牵强。长野人口基数小,猛然增加大量大型设施,既有赛后利用问题,也有与城市的协调问题。环境、体育与文化相融合,成为今天国际奥委会的追求目标。我们在表现城市形象、建设成就、巨大投入的同时,是否应在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给予环境问题以更多关注。从各国经验来看,可持续性发展涉及社会共同行动。这里面不仅要有国家、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宏观调控,还要有关联部门作为社会利益的主要代表、与之相应的行为,而并非在完成某具体目标的同时,把环境问题推向社会或由国家承担。建筑师作为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应在资源、环境等问题上建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在参与过程中主动介入和自律,探索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新发展模式。
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 中国建设报),作者(马国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