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对生态修复有一种误解,认为环境被污染了并不可怕,可以寄希望于生态修复来复原。这种观念必须要改正。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接受专访。朱鉴 摄
【人物名片】
赵进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11月生于重庆,籍贯江苏武进。
浙江自今年起在全省推行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下决心让“可游泳的河”不再难觅。如何实现科学治水?日前,应邀来甬参加第六届中国湖泊休闲节“东钱湖论治水”论坛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接受了人民网独家专访。
人民网:东钱湖作为浙江省内第一大天然淡水湖,面积相当于3个半西湖,号称宁波的后花园,您陆续几次来这里,感觉如何?
赵进东:东钱湖我来过好几次,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第一是感受到地方政府对湖泊治理的重视,第二是看到治湖的效果很有感触。国庆节的时候我和几个专家还专门讨论了东钱湖治理效果,对地方政府的投入给予了高度赞赏。
人民网:您在2011年参与过西湖的治理,提出过将西湖从藻型湖转变为草型湖这一思路。东钱湖整个区域包括景区、农村等,您认为东钱湖在治理保护时是否应当“因湖而异”?
赵进东:是这样的。实际上呢,湖的治理都有一个所谓的共性和个性,共性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水是污染的,水体被污染的方式要找清楚,然后再找对策让湖水恢复到有生态功能。个性问题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西湖,西湖水源有限,它靠的是钱塘江引水,东钱湖是没有的,也许东钱湖根本不需要引水,所以我觉得这个肯定要因湖而异来治理,根本是要抓住它的共性来治理。
人民网:近年来,随着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生态修复也随之成为各地治理湖泊等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武汉、太湖等地。东钱湖近年来也陆续投入巨资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整治,去年浙江吹响了大规模治水行动的新号角,您认为在治湖、治水思路方面,仅靠生态修复能一劳永逸吗?
赵进东: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治理湖泊也更不可以。如果我们把生活污水排进去,或者用它来灌溉,实际上是利用这个湖,就像开车一样,也需要休养生息。但如果是一个没有生态功能的湖,或者是生态功能已经下降了,维持它就很累。它如果是一个很好的湖,维持它就并不昂贵。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对生态修复有一种误解,认为环境被污染了并不可怕,可以寄希望于生态修复来复原。这种观念必须要改正。
人民网:在治理湖泊方面,国外侧重于恢复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系统缓冲能力,东钱湖自2001年起就奉行这一理念。目前东钱湖纳入国家湖泊生态环保试点,从一湖一策角度看,您认为东钱湖在综合生态治理方面,还有哪些短腿需要补上?或者说您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赵进东:在我来看,对东钱湖的治理上,总的来说是走在全国湖泊治理前列的。东钱湖治理的投入,按照平方面积来看,仅次于西湖。西湖的投入是最大的,而且西湖对城市来说更为重要。东钱湖的投入也相当大,我认为要把问题分析准,让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效果,这是很重要的。
我个人认为发展和保护一定要平衡,发展不能以水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树立环境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还要有科技的支撑,才可以克服一些难题,才能达到生态保护和发展双赢的局面。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人们对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偏高的,政府和国家对很多发展指标有一定要求,如果说你不考虑这些因素,单一地说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生态优先,实际上是非常难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技支撑,不然的话是不容易做到的。
东钱湖目前就拥有宁波中科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实验室。
国内几个大湖,如太湖、巢湖、滇池等,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在这方面我感觉是平衡没有掌握好。一方面在治理,另一方面不断在发展,治理效果不明显,也是浪费钱。
东钱湖在这方面我觉得是做得相当好的,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能做到水质的改善是非常不容易的。
治理中很重要就是抓住重点,掌握关键了,根据自己的湖的功能定位进行治理。
人民网:作为水环境专家,国内在水环境整治方面,您如何走出“在污染中治理,在治理中继续污染”的怪圈?有哪些值得反思?
赵进东: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怪圈,我们国家从宏观上看30年走过的路是很多工业国家上百年走的,我们国家的步子是很快的,所以环境压力就一定很大。在治理的过程中经济还在发展,所以不能看成“一方面治理一方面在污染”。
如果说是怪圈,就是“我知道你在治理,我还要污染”,但是如果知道它在污染,我还要治理的话,我不认为是怪圈,总比不治理好。只是我们慢慢要认识到,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我认为,应当要从小学生抓起,让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社会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