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情况是怎么样,中欧的优势互补在什么地方,如何执行一些双赢的策略。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副总裁、海上风电工程公司总经理朱荣华做出“中国制造业和欧洲海上风电的双赢策略” 的讲话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风能专业论坛上,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副总裁、海上风电工程公司总经理朱荣华做了名为“中国制造业和欧洲海上风电的双赢策略” 的讲话。
朱荣华:
首先我想讲讲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情况,然后介绍一下欧洲的情况,中欧的优势互补在什么地方,如何执行一些双赢的策略。
中国海上风电
中国的海上风电讲了很多,我想讲两个关键的方面,中国的海上风电的瓶颈是什么,包括全世界的海上风电建设都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海上风机基础造价和海上安装工程的造价一样贵,欧洲的单位造价是我们的两倍,国内可以控制在两万块一千瓦,欧洲是三到四万块一千瓦,但是构成基本上类似,除了风机之外风机基础安装占了50%,这是海上风电发展很缓慢,尤其是中国当前的电价情况之下而海上施工的成本之大的原因。
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分布
真正来说中国的海上风电资源相对来说不是特别优势的海上资源,并且分布的区域比较小,主要是集中在福建和台湾海峡,江苏和广东的风力资源弱一些,到渤海湾是更加的弱。中国的陆上风电资源比海上风电资源多很多。
中国的海上风电要想真正发展,风资源的情况是需要考虑的。这么高的建设成本之下,每年的发电小时数是受到限制的,中国的海上风电年发电小时数大多是三千小时以内,福建可以达到四千到四千五。欧洲的海上风电资源,整个欧洲北海地区风资源情况很优秀,基本上一类风况,从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英国这些国家在近海海域是非常丰厚的海上风电资源,年发电小时数基本上达到4500小时左右高的接近5000小时。美国海上风电东西海岸海上风电资源都很好。
欧洲海上风电
中国企业发展海上风电先在中国的本土,最长远的目标是欧洲。整个欧洲的海上风电市场包括美国的市场最终肯定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中国的风机厂家、钢结构厂家、安装公司介入之后把欧洲海上风电的价格大幅度的降下来,这是对中国很好的机会,对欧洲的风电投资人也是很好的机会,所以这是欧洲的风电场和中国制造业间双赢的策略。
英国和德国海上风场的开发很呈规模化,德国的一个海上风场规模最小为210兆瓦,大多数是350到450兆瓦为一个单位,英国的一个海上风场规模最小为也达三百、五百、一千兆瓦,欧洲的风场规划提高单体容量的目的是降低风场的建设成本,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中国的企业可以做大量的投入,聚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设备进行欧洲海上风场的开发。
目前的阶段,对于海上风电最主要是基础制造成本和基础安装成本,几种不同的技术形式,单装、双长和三装四装,从少到多,欧洲的采购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很多的人力和焊接,对三装和四装我们有优势,他们原始的采购成本是中国的四倍。
德国的八达风场建设周期持续了很长,到2013年这个风场情况非常好。八达本身是个集团,规划了风场的建设、管理、施工和运营维护等等,这个风场在交流的时候说很难维持下去,八达公司已经发生了破产,钢结构制造厂在2013年初进行了公开的拍卖,很多的中国企业想去买下来。
三装的基础,德国的风场用了80台,这个基础在欧洲的建造参与的船厂提供技术建造都发生了亏损,有些甚至于接近破产,在欧洲这么高的采购成本的情况下,船厂最后做下来还是很难盈利,钢结构制造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太高了。如图,这条船在德国建设海上风场的时候一天的建设成本是50万欧元,如果说不出海刮大风一天成本是25万欧元,中国也在做海上风场的监测,中国真正的施工成本可能一天50万人民币甚至更低,这是中国相对于欧洲有很大的成本上的优势。德国当时做测试风场的时候用的底下这条船,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海上的协调船,这条船是无法实现商业化的操作。
中国与欧洲在海上风电如何优势互补?
中国跟欧洲在海上风电如何进行优势互补,机会是存在的,如何把这两个机会搭建起来呢?我从2001年对德国的海上风场进行了深度的参与,直到2013年12月份项目进行并网发电整个过程进行了参与。资金成本在项目建设前期资金成本可以进行比较,四百兆瓦的海上风场总投资是18亿欧元,按照中国目前的成本整整是两倍于中国,风机的价格也是远远的高于中国,钢结构基础基本上是中国的2.5倍,海上安装很多倍于中国的安装成本。
这个项目年发电小时是4500小时,并且德国的电价前五年达到19欧分,电价也是远远的高于中国,这样的情况下整体投资是我们的两倍。而德国人建这样的海上风场这样的条件下,前期建了几个风场整个德国的海上风场几乎停滞,最主要的原因是建设成本太高,私人不愿意投了,回报率太低了,这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中国的企业的介入肯定可以把前期的投资和建设成本降下来。
实施应该是分阶段的,最合适的机会,目前中国5兆瓦以上的风机卖到欧洲,要做形式认证,中国的企业没有做形式认证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可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大型的风机拿到国际认可形式认证具备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条件。现在最实际的是中国的钢结构制造,中国专门做海上风电基础和支撑结构的船厂,设备和基础条件,硬件远远的优于欧洲大多数的船厂,工期是优于欧洲、付款条件也好于欧洲的制造船厂,目前最大的问题欧洲的企业对中国的质量存在很大的担心,因为银行贷款担心用了中国制造的支撑结构会影响制造的质量。过去十年来都是从事海上平台工程,我早期在墨西哥然后是北海从事海上钻井平台的设计和施工工作转到海上风电。过去也在向欧洲证明中国具备完全满足欧洲要求的钢结构制造能力,中国的海工和船舶制造量是世界第一的,目前全世界最复杂的支撑式或者是半潜式的钻井平台50%都是中国制造,足以证明中国钢板的材料、焊接质量,中国的工期是完全可以满足海工钢结构制造的要求,现在需要向欧洲人证明,中国可以达到欧洲的要求。
中国真正的船厂跟欧洲的业主对接缺少桥梁,早期英国的海上风场尝试在中国采购单装的钢结构基础,过程是中国第一次制造,船厂不了解海上风电,对它特殊的需求和运作的模式不清楚,第一个项目做是失败的,也是把中国的钢结构制造业在欧洲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欧洲的业主都很怕这件事。曾经给英国建造单装的时候发生了很多的问题。现在努力的一步一步向欧洲的业主、总承包单位和购货商证明中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满足欧洲要求的产品。
我们现在工作于明阳风电,我们是全国排第三名在风机制造商,全世界排名第九,我们是唯一的一家民营企业,也是纽交所上市的。我们独立成立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海上风电的工程和技术的咨询,努力把欧洲新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到中国,把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到欧洲,把中国和欧洲桥梁搭建起来,在德国汉堡有一个技术公司也是做这样的工作。
中国的制造业和海上风电真正要走的路是通过国内的项目国内海上风场的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让中国的制造业在海上风场得以成熟,当这些行业通过中国的项目得到成熟之后,去走向欧洲,把产品卖到欧洲去也可以去投资欧洲的项目进行欧洲项目的建设。包括近期李克强总理带领中国的企业代表去英国进行新能源方面的交流,英国的海上风电也是吸引中国企业的机会,中国很多企业,投资公司、银行、制造业在过去几年努力的去看看介入欧洲的市场,但是发生了很大的困难,纯投资的很担心也很困难投资于欧洲,纯制造业把产品卖到欧洲也很困难,最合适的方式是中国的制造业跟随中国的投资集团一起去投资欧洲的风场,通过建设自己的风场把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得到承认,我们的质量通过这样得到提升,最终把这条路走通。这个过程中肯定是需要很大的技术咨询团队做一些沟通和搭建桥梁的工作。
我和我的团队过去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在努力,我本人也是在中国完成本科硕士美国完成了工程模式,毕业在美国和欧洲从事海上石油,海洋工程的专业技术公司和德国的专业的海上风电工程技术我都进行负责。